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挖掘现实题材,发现“中国故事”
——“中国故事”创作研讨会在京举行
 

今天下午,作为央视纪录频道主办的“中国故事”全国纪录片选题规划会重头戏之一的“中国故事”创作研讨会在京举行。研讨会由《舌尖上的中国》系列总导演、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项目运营部主任陈晓卿主持。来自国内业界的8位纪录片资深导演,结合自己创作的优秀纪录片作品,就“如何在今天的中国发现好故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等话题向业界同仁分享他们在现实题材纪录片创作中的宝贵经验与感悟,现场嘉宾也与导演们进行了业务上的积极互动。研讨会吸引了大批慕名前来的纪录片制作人,以至会场的座位被全部坐满,很多人站在门口和过道听完了所有演讲和讨论内容。
 



 
————————如何在今天的中国发现好故事

 

纪录片《北京之夜》的导演张学娇认为最直接最笨的方法往往在发掘故事的过程中最管用,那就是要进行扎实的田野调查,她本人就是通过晚上在北京随机打车与各个司机师傅闲聊,了解夜班出租车行业的具体情况,最终明确自己要讲述的是一个热爱唱歌的夜班的士司机的故事。
 

纪录片《白风明的种田梦》的导演郭东升也认为好故事要用笨办法挖掘,一是跟得住,二是贴的近,在规律中找出异动,在寻常中看到独特。“我拍摄《白风明的种田梦》这部片子,是从2014年春天一直跟踪到第二年春天,整整一年的春种秋收,跟得久了,贴得也就近了,在细节中就看到不同,让人物鲜活起来,故事也就生动感人起来。所以说拍纪录片一定要耐得住,用时间去包浆你的作品”郭导说。
 

纪录片《与全世界做生意》的执行总导演张铭欢,认为纪录片并不是在创造故事,“故事早就在那,我们不过是把它给找出来”他说。那么到底如何在繁杂的社会生活中发现有价值的故事呢?他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发现有价值的人物,主人公究竟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特质值得挖掘,主人公的信念是什么,这种信念在他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是如何体现的?他面对挫折的反应又是什么?把握住这些,人物就会带出一段好故事。



 
————————如何把当下的中国故事讲好

 

自然地理类纪录片《第三极》的总导演曾海若认为对于一部商业纪录片要讲好故事,就必须在调研之后尽量完成文学剧本的创作,对每个故事的顺序和作用要做详细的描述和预设。“一方面,这对于拍摄计划、控制成本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第三极》拍摄了40个故事,其中即使最重要的故事也只拍摄了十天左右。另一方面,剧本描述了故事的走向,在拍摄地心里有数就能迅速找到拍摄的线索。”曾导说。
 

纪录片《高考》是一部社会现实类纪录片,完全依靠镜头里的内容和镜头之间的衔接来讲故事,不使用解说词,是一次追求纪录片本源的尝试。这种方式对讲故事的要求很高,故事必须是在现场一次性拍出,尽量做到滴水不漏,任何重要场景的丢失、任何环节的遗漏都无从补救。结合这部作品,该片执行总导演贾丁认为要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做到选择好人物,其次要对故事进行初步布局,也就是对故事做出设想和预估,使拍摄在漫长的旅程中有一个小小的依靠,当然随着现实拍摄的展开,这张“导游图”也在不断修正和调整。
 

纪录片《归途列车》的导演范立欣认为要想讲好故事,最原初的动力和心态非常重要,拍纪录片不是简单的记录,要学会用镜头叙事,学会在拍摄过程中,特别是在拍摄遇到困难的时候,回到内心,问问自己最初拍摄纪录片的初心是什么,这时我们也许就能用画面语言营造或者说是捕捉到一种生活的诗意。
 

除了“如何发现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的经验分享,纪录片《中国人的活法》的总导演刘鸿彦对在宏大的“中国梦”题材下如何讲述小人物故事向嘉宾分享了创作心得。纪录片《逆光奔跑》的导演刘殊同,也提出了一个十分值得思考的问题,那就是在有限的拍摄时间内,如果你的拍摄对象没有什么故事发生,这时你该怎么办?由于《逆光奔跑》讲述的是盲人足球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都是盲人,盲人之间交流少,很难配合拍摄,对足球的热爱其实也不如一般人热烈,所以拍摄中更多的是一种抓拍的状态,但导演强调一定对拍摄对象进行合理的引导,细心地抓拍到被拍对象最独特最本色的一面,用细节去提升镜头的温度,这些真实可爱的场景已经可以描绘出盲人孩子的世界。

明天,在本届“中国故事”全国纪录片选题规划会期间,央视纪录频道还将举办“中国故事”国际工作坊和“中国故事”提案会。


加入我们| 联系我们| 企业文化|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13 北京国际纪实影像创意产业基地(BIDC). All Rights Reserved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京)字第02629号京ICP备2002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