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新媒体纪录片行业现状与趋势

本文节选自《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16)》,由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和北京国际纪实影像创意产业基地(BIDC)联合发布。
 
2015年是新媒体纪录片井喷年。“互联网+纪录片”产生化学反应,诞生现象级作品,观看量过亿的纪录片项目批量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新媒体纪录片越来越多,新媒体已成为纪录片不可或缺的传播平台。
 
一、新媒体传播力强势爆发

1、《穹顶之下》引爆新媒体平台
 
2015年新媒体力量的强势爆发,离不开一部里程碑式作品的推动。《穹顶之下》是继《舌尖上的中国》后又一部现象级纪录片。与《舌尖》不同的是,这是一部彻底的新媒体纪录片,专为互联网量身打造。
 
 
《穹顶之下》由媒体人柴静自费拍摄。2015年2月28日,片子在网上推出。作为一部公益制作,柴静宣布对作品开放版权,主动传播《穹顶之下》不涉及侵权问题,该片随即在人民网、优酷网、腾讯网、爱奇艺、网易、乐视、搜狐、新浪、凤凰、芒果TV等播出,人民网同日发布对柴静的专访《柴静:人去做什么,是因为心底有爱惜》。《穹顶之下》的传播溢出了视频网站领域,几乎所有有影响力的网络媒体都主动参与传播,获得纪录片在新媒体平台空前的推广力度。作为公益回应,腾讯、优酷等几乎所有参与传播的网络媒体,都将视频开始前的贴片广告关闭。
 
《穹顶之下》具有鲜明的“行动纪录片”品质:直面社会问题,介入公共议题,干预社会现实。视频发布前一天刚被任命为环保部部长的陈吉宁看了此片,3月1日给柴静发短信,感谢她唤起了公众对环境问题的重视。此片发布后,资本市场对环境保护相关产业的炒作升温,多支环保相关的股票在3月2日——视频发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涨停,而视频中点名批评的中石油和中石化股价下跌。成为《舌尖上的中国》后又一影响中国股市的纪录片传播案例。
 
播出7天后,该片下线,全网播放量总计高达3.2亿,创造了纪录片单片最高播放纪录。在瞬间触达的互联网时代,一部纪录片只需要一周时间,便创造了传播奇迹。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标杆性和开创性价值会得到更多的追认。《穹顶之下》的出现具有里程碑式意义,让人看到纪录片可能产生的巨大社会能量,新媒体纪录片平台的价值也因此被广泛接受和普遍重视。
 
2、播放量破亿纪录片批量出现
 
过去一部纪录片观看人次过百万就已经是不错的成绩,过千万就成为话题纪录片。2014年,《你所不知道的中国》过6000千万播放量,成为年度耀眼作品;2015年之前,只有两季《舌尖上的中国》、两季《侣行》观看量遥遥领先,《念斌:沉冤得雪》单片观看量近1.2亿,共计三个纪录片项目播放量破亿;然而,2015年,播放量过亿的作品在几个月之内就新增4部、专题/专区新增2个。这一年,播放量必须过3000万才能挤入前十名榜单。纪实品牌专题/专区流量破亿的速度也越来越快,腾讯视频国家地理系列节目、凤凰视频的“创·纪录”剧场,都于2015年新上线,年内流量就已破亿,前者播放量累计高达4.3亿,后者上线11周就突破1.06亿播放量。
 
网络热播纪录片大致分以下几类:一是纪实类真人秀节目,如《侣行》、《跟着贝尔去冒险》和《我是谁》。此外,两季《客从何处来》的网络播放量也有望加入过亿队列;二是契合社会心理的热点题材,如《穹顶之下》和《念斌:沉冤得雪》;三是品牌产品,如《舌尖》2,第一季形成品牌后,第二季关注度大幅度提升。
 
 
播放量达到1.7亿的《念斌:沉冤得雪》
 
据课题组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网络浏览量超过亿的中国纪录片(见表7.1)有两个特点:有两项是单集作品(内容都与社会关注度高的社会问题有关)在单个平台的播放量过亿,其余系列片中,尚未出现单集、单平台播放量过亿的现象;二是纪录片在新媒体平台的传播主要通过移动端来实现,手机已经成为新媒体主要入口,其播放量已占新媒体总播放量的六成以上,腾讯纪录片频道移动端占比超七成,优酷土豆则占比近八成。
 
网络浏览量超一亿的纪录片
 
注:《侣行》第一季、第二季每集片长以15分钟为基准,时长范围在15-20分钟。
 
3、新媒体成为大量纪录片的首选平台
 
随着新媒体平台价值的凸显,一向对电视平台存在较大依赖的民营制作机构,加大新媒体产品开发力度,与新媒体机构的合作步入蜜月期,很多作品把新媒体当做首选平台。
 
2015年,大陆桥在新媒体内容上的年投入过千万;五星传奇与多家新媒体机构展开深度合作,公司用三成以上力量在新媒体内容开发与生产;三多堂与爱奇艺联合投资制作《槑知识》,讲了一只猫和一只狗的故事,每集不到5分钟,12集获得3500万点击量。
 
6月27日,高晓松导演、讲述李开复抗癌故事的纪录片《向死而生》在腾讯视频、爱奇艺、乐视网、优酷、土豆等主流平台全网首映,加上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助力,使这部纪录片成为2015年的话题纪录片,11天的总播放量就达5231万次。
 
 
二、新媒体纪录片作为一种类型渐成气候
 
1、新媒体纪录片的互联网基因凸显
 
新媒体的“新”不仅只是意味着传播渠道的变化,同时也意味着生产加工方式、用户接受习惯和行为模式的变更。如果仅仅把电视上播放的纪录片迁移到互联网上传播,那不是类型学意义上的“新媒体纪录片”。真正的新媒体纪录片不只是把互联网当做传播平台,作品自身必须含有互联网基因,符合这一平台特性。
 
如今,新媒体自制纪录片、社会机构专为新媒体开发的纪录片越来越多,它们与用户自行上传的UGC不同,基本都是专业团队制作的PGC(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内容,通常实行节目项目化策略,为特定传播时间和用户需求精心策划,追逐互联网热点话题,以博取更多的点击量。例如凤凰视频的《说给》系列、《老家》系列、《毕业歌》等,又如为胜利日开发《丈量》(腾讯)和《天罚:二战全纪实》(爱奇艺),这些作品都从不同角度体现出互联网基因,与电视纪录片自觉区别开来。
 
新媒体纪录片的制作手法更接近互联网用户的接受习惯。在互联网的碎片化传播中,观看时间被切割、干扰,不少节目在包装上下足功夫,为使节目节奏明快,浅显易懂,娱乐含量高,新媒体纪录片常采用简短问答式、PPT罗列式、标题党和短句库等手法。像《穹顶之下》选择可拆解传播的板块式结构,也是专为互联网传播精心设计。
 
交互性和平台化是新媒体纪录片越来越明显的趋势,在互动性、整合性、易分享、高体验、可迁移性等层面和传统纪录片区别开来。借助多渠道的传播优势和受众群来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同时拓展叙事的无限可能性,让我们看到了纪录片2.0的力量:节目呈现一种开放和动态的特质,可以和用户实现即时交互;强调众包,让观众直接参与内容创造;把社交媒体内置到内容生产环节里,而不仅仅是一个外接的推广环节或调研系统。
 
2、互动式纪录片
 
互动式纪录片也称为交互型纪录片(InteractiveDocumentary),是近几年来出现的一种基于互联网平台进行创作与传播的全新的纪录片形态,国外涌现了大量作品。
 
葡萄牙电影学者安德烈·阿尔梅达与黑特·阿维罗斯提供了一种较为形象的比喻:互动式纪录片的创作者由“一名公交车司机”转变为“一幅地图的描绘者”,观众将不再被强迫性地去关注和思考作者置于作品背后的观点,也可以更加主动选择自己的影像旅程。传统形态的纪录片只是互动纪录片平台中的一个构成部分,这些互动作品可能会包含多个纪录短片,有的也会制作传统的纪录长片。
 
像诞生于比利时的《声音猎手》(Sound hunters)就是一个包括网站、手机应用和四个纪录短片的互动作品,全球用户可以跨屏参与互动,充当旁观者、记录者(素材提供者)、创造者(共享网民提供的声音素材在线制作成音乐)、交流分享对象等多种角色。
 
Sound hunters 互动平台首页截屏
 
2014年11月9日,柏林墙倒塌25周年纪念日,卢森堡互动纪录片《联通的墙》(Connected Walls)上线。用户访问这个项目就可以了解到,虽然柏林墙倒了,但是不同国家和地区边境依然存在41堵隔离墙,访问者可以线上模拟推倒墨西哥与美国之间、西班牙与摩洛哥之间的两堵隔离墙。在项目上线两个月期间,每隔10天用户可以参与投票,项目管理者根据投票结果,选择一堵墙两侧的地点作为拍摄地,记录隔离墙两边的生活,并在网站向全球网民展示。这个互动纪录片既展示了墙的隔离作用,又为对话开辟了通道。
 
互动式纪录片以互联网为交互平台,以网页作为基底,在页面布局上更为灵活开放,较之传统形态纪录片而言,对于各种多媒体素材的整合可能性更多。各种多媒体素材之间不再局限于线性的连接,不再具有传统纪录片的线性叙事结构,只有一个统一的主题,人物、故事全都是开放而不固定的。其观众更确切说应该是受众,不仅可以是作品的接受者,还可以是素材的贡献者,甚至成为创作者,依据项目设定的主题和要求,向互动平台贡献自己制作的作品,让其成为互动作品的一部分。观看互动纪录片,无法像看传统纪录片那样通过电视机、视频播放机、播放器实现,而是必须基于互联网在线平台,登录这个“纪录片”——或者说纪实项目的交互平台,接受者的主动性和选择权受到尊重,观看感受/用户体验也变得更加差异化。
 
以互动纪录片《生活在加沙和斯特洛》为例,我们可以看到,网页载体和平面设计对于素材的整合与作品的诠释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生活在加沙和斯特洛》可以说是现代版的影像“双城记”,以巴勒斯坦的加沙和以色列的斯特洛两座城市作为影片展开的空间,拍摄团队兵分两路驻扎在两座城市,各选择7名主人公,用镜头记录下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作品旨在通过两国之中的个体生活,体现战火之下两国人民生活的差异与共同点,以生活为核心,以生命和情感为连接点,表现出创作者反战的思考。创作者在网页中间划上了一道线,这道线由数十个时间点组成,每一个时间点代表一天,点击任意一点,线的两侧便会分别呈现加沙和斯特洛两座城市当天某一位主人公的生活短片。他们有的为了自己的弹唱歌手梦奋斗,有的为了家庭生活而奔波忙碌,有的为自身的弱点而感到烦恼,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和梦想,有自己的感情和困惑。而互动式纪录片通过观看者的点击,形成自由式的交叉蒙太奇,使叙事增加无限种可能。
 
与传统纪录片相比,此类纪录片创作不仅需要专业的策划、制作团队,还需要有长期运营经验的互联网制作团队;需要全新的创作思维,这种思维既包含了影视创作时的视听思维,也包含了互联网媒体运营时的互联网互动思维,使它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互动性。
 
由于它和传统纪录片形态的巨大差异,一些人不认同它们的纪录片身份,认为它们只是多媒体应用项目。搁置概念上的学理辨析,不得不承认它们是纪实内容丰富实践的一部分,恰好是这一应用,使纪录片平台化——它不再是一个封闭的作品,也很难简单从艺术品、宣传品、商品角度去评判,它借助新媒体成为一个非常开放的互动平台,因此产生很多跨界融合的可能。
 
借助这种纪实互动平台,既可以娱乐化,开发纪实互动游戏,还可以在科学、教育、公益等众多领域得到应用。例如荷兰的《再造食品》(Bistro In Vitro)就是一部独特的科学互动纪录片。这个作品预计2050年世界人口达到90亿,人类再也无法像今天这样消耗肉类食物了,便构建了一个线上未来餐厅,用户可以观看新奇的人造肉食菜肴,选择自己的菜单,并在社交网络上分享,和有远见的科学家、国际名厨、美食家和网民一起互动,在新奇、有趣的互动平台上,开放地探讨科学、环保方面的严肃主题。
 
为了便于大家了解这一新的影像形态,课题组整理了部分作品的观看地址,这也仅仅只是互动纪录片的只鳞片羽而已。
 
 
3、VR(虚拟现实)纪录片
 
VR即VirtualReality,意味虚拟现实,是由美国VPL公司创建人拉尼尔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它是综合利用计算机图形系统和各种现实及控制等接口设备,在计算机上生成的、可交互的三维环境中提供沉浸感觉的技术。
 
过去几年,网络视频行业完成了在 PC 端、移动端和电视端的布局。不同场景下,用户可以选择不同的设备来收看网络视频节目,但这也只是局限于视频和音频的信息流,不能触发身体的其他感官。目前已经有一些视频行业的公司致力于虚拟现实设备的开发,且已见成效,通过虚拟现实视频技术将视频画面 360度展示,同时让用户全方位地接收声音,以及触觉、味觉、重力、加速度、冷热和压强等感觉,带给用户“沉浸式”的感觉。
 
视频网站主要是给用户提供内容,而 VR 设备主要通过硬件带来感官体验,两者相结合,视频网站能帮助虚拟设备营销、变现,而虚拟设备则能赋予视频平台差异化的战略价值。未来,VR 设备将成为视频收看的重要设备,视频行业或将成为虚拟现实爆发的导火索。
 
2015年底,财新传媒在第四届反贫困与儿童发展国际研讨会上发布了一部VR纪录片《山村里的幼儿园》,整个纪录片时长为8-10分钟。这将是三方合作的第一部虚拟现实纪录片,也将是中国首部虚拟现实纪录片电影。影片首次以虚拟现实的方式拍摄留守儿童、进城务工父母以及在农村工作的志愿者教师。取景地包括贵州松桃、湖南古丈,主要聚焦中国社会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机遇和挑战。联合国制作的第一部虚拟现实纪录片《锡德拉的云彩》(Clouds Over Sidra)关注叙利亚难民生活,即将发布的两部电影分别关注非洲埃博拉疫情和印度恒河的卫生问题。据了解,未来一年,财新传媒还将出品一系列深度纪实的虚拟现实纪录片。

 
 
VR把观众带到现场,带给观众如临其境的浸入式观看体验,同时也创造了全新的影像语言体系,与传统影像有很大区别,带有很强暴力色彩、强调控制观众的蒙太奇美学成了VR美学的对立面。例如,VR是全景拍摄,没有镜头推、拉,没有景别变化,摇、移、跟也由体验者自行选择。VR全是长镜头,一个场景一个镜头,传统影像拍摄的习惯“语法”都被抛弃,比如用镜头或者机器的运动方式来引导、控制观众的注意力,在VR中都把制作者的控制权交给了观众去主动选择,声音对观众注意力的引导作用加强。
 
目前,一些视频网站开始尝试与VR硬件公司合作,提供视频、游戏等内容,配合VR设备,给用户 2DiMA7、3D、360 全景音视频、游戏和服务体系体验,未来这种合作将会进一步扩大。
 
 
三、收入困境无法破局,付费业务成新风口
 
2015年,新媒体纪录片平台营收出现倍速增长,保守测算,总市场体量超过1.5亿,占据纪录片行业总体量的3%(2014年为2%)。与投入量和播放量的增长相比,营收增长速度还是相对较慢。在线视频用户规模虽然持续增长,是仅次于网络音乐的第二大休闲娱乐类应用。但是整个行业主要还是依赖广告营收,其他收入模式占比很小。行业看似繁荣,但距良性循环生态系统的建成还有时日。
 
1、新媒体纪录片平台仍未摆脱收入困境
 
在视频网站进入高速发展通道的时候,纪录片却因为没有贯通产业链,在公司战略中经常掉在尴尬位置,不能进入电影、电视剧、综艺等并列成为一级基础性大门类,也不能成为和旅游、生活、母婴并列的二级特色门类。新媒体纪录片平台看似发展迅速,但是在企业内部的横向比较中,优势并不明显。
 
纪录片收入现状严重影响新媒体纪录片平台的发展。新媒体平台的投入规模、营业额,远远没法和纪录片专业频道相提并论,甚至与一些民营制作公司都存在差距。广告市场对纪录片内容门类的认知,依旧没有摆脱追求覆盖用户群的播放量指标,品牌节目和优质内容的运营模式也显得单一。1000万播放量获得的收入也极其有限,而且其中还包括带宽、服务器以及人力运营成本。过去新媒体纪录片平台控制亏损额的常规策略,面临行业高速发展的冲击,将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
 
2、付费业务成新媒体纪录片创收新的风口
 
2015年视频网站的一大巨变在于付费业务迎来了腾飞。中国网络视频行业在经历了10年的发展之后,终于迎来了付费用户的快速增长。从各大视频网站公布的数据来看,2015年主要视频网站的付费用户数都有了较大规模的增长,越来越多用户愿意为好内容付费。
 
中国视频网民付费用户比例
 
截至2015年10月,中国网络视频用户中,17%的用户有过付费看网络视频的经历,比去年增长5.3个百分点,增长率为45.3%。
 
2016年1月7日,“爱奇艺视频”客户端正式更名为“爱奇艺”,宣布在视频内容的基础上,加入8大新娱乐生活内容,覆盖游戏、VIP会员、电商、社交、电影票务、阅读、应用商店、秀场等8个方面。其中游戏、电商、应用商店、电影票务都是典型的流量消耗型业务,是凭借爱奇艺的流量做变现。而这几个领域都是目前移动互联网流量变现来钱最多最直接的业务。
 
其中比较特殊的则是VIP会员,这部分是爱奇艺正在深耕的服务。根据最新数据,爱奇艺的会员数量已经达到1000万。从消费行为上看,这部分用户愿意为视频内容买单,某种程度上已经是高价值的、形成支付习惯的用户群体。所以有了这批用户为基础,爱奇艺想展现互联网金融和移动支付价值的话,VIP会员将是最大的入口。爱奇艺宣布,2016年起将投入超50%的资金和资源用于VIP会员业务。
 
2015年商业网络视频行业主要品牌市场渗透情况
 
其中,付费用户比例方面,爱奇艺为9.5%、优酷土豆与腾讯视频同为4.4%。这表明,在全体视频用户中,约有9.5%的用户是爱奇艺会员,这一比例比合一集团与腾讯视频会员人数总和还要多0.7个百分点。
 
纪录片用户群体是一个高学历、高收入的人群,有做内容付费的潜力。爱奇艺在今年8月开始尝试做纪录片付费,尝试让纪录片产生更好的商业价值。从目前的效果来看,观众普遍能够接受纪录片的付费,但其增长规模相对电影、电视剧相对较低,用户观看习惯还需要进一步培养。由于版权价格近4年来的水涨船高,消化内容成本将成为付费的第一个拦路虎。

 

加入我们| 联系我们| 企业文化|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13 北京国际纪实影像创意产业基地(BIDC). All Rights Reserved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京)字第02629号京ICP备2002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