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两位台湾导演眼中的台湾纪录片

来源:新快报 
 
       从官方宣传工具到成为社会运动的利器,从记录人生百态到成为票房冠军。

哪怕《舌尖上的中国》曾经在中国大陆刮起一股纪录片风,但我们也很难想象,一部纪录片可以击败好莱坞大片,占据票房榜首。而在中国台湾,他们却做到了:以航拍角度展示台湾全貌的纪录片《看见台湾》上院线1个多月,票房已经超过1.4亿元新台币(约合人民币2800万元),超过了今年的好莱坞大片《超人:钢铁英雄》,创下台湾纪录片的影史纪录。

然而,正如没有人可以说出他们从《看见台湾》中究竟看到了什么,这部片子的成功也不能代表纪录片已经从小众变成大众,更不能用《看见台湾》作为台湾纪录片的代名词。

纪录片取得商业票房,再也不会“生猛”了?

《看见台湾》之所以走红,是因为每一个观影人都看到不一样的台湾:有人看到美丽的宝岛,有人看到环境污染的可怕,这是台湾社会多元化的一个表现。

“它其实没有很大的创意,仅仅是从高空拍摄的,对纪录片形式来讲没有任何创新的地方。”16日,在广州方所举办讲座的台湾纪录片导演黄庭辅在谈及这部片子时,并不觉得《看见台湾》有多出彩,但他同时也害怕纪录片商业化之后会变得“主流”起来——当纪录片适合电视或电影院播出的时候,它必然会为了迎合观众而缺少一些个性和棱角,“都很OK,但却不会生猛。”黄庭辅说。

而另一位主讲人、台湾纪录片导演吴耀东的批判则更为直接:“我经常会有这样的思考,商业化对于纪录片来说是不是一种堕落,它们现在展现出来的东西,离纪录片原本作为社会运动工具的理念,是否越来越远?”

台湾导演侯孝贤2007年在香港浸会大学所做的一系列讲座中,谈到他对台湾纪录片的观察:台湾电影工业一路往下滑。由“新闻局”资助的影片近六七年就是那么多,每一年最多也就20部,其中很多是纪录片。很多学生拍的纪录片也不错,比如《翻滚吧!男孩》、《无米乐》,这些电影的票房有多少?1000多万,了不起。也可能八九百万。然而,当这些纪录片票房都集中的时候,也开始没落了,连参加海外纪录片展都不被录取。为什么?因为有了一些卖座的纪录片之后,台湾一些纪录片人就想在三五天内很快把一个纪录片拍出来。纪录片是不可能这样做的,或者做得很煽情,都是受了那几个卖座片的影响。

多元化的自我表达,才是纪录片成长的营养

然而,哪怕黄庭辅、吴耀东两位导演都不太认同商业纪录片,但他们两人拍纪录片的理念却又不尽相同:吴耀东喜欢纪录片中的“小人物与情感”,黄庭辅则更追求呈现一种自然状态。他们两人,就如同台湾纪录片的一个缩影,哪怕立足点很小,却不愿意被束缚。正如黄庭辅所说:“可能跟中国大陆拍的纪录片题材相比,台湾都是‘小山’、‘小水’、‘小清新’,但后者会更私密,有更多自我表达世界的看法”。

毫无疑问,多元化的自我表达,才是台湾纪录片成长的营养。它们曾经只是官方宣传的工具,后来成为社会运动的利器,到了现代社会,有更多人喜欢去政治化,将纪录片还原到某个群体的生活,如今,则迎来了商业化的新浪潮。在这纷繁复杂的变革过程中,人始终是最关键的。虽然我们无法从这两位台湾导演身上概括出台湾纪录片的所有特色,但他们依然性格分明地为我们阐释了纪录片中“独立”二字的意义。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更何况是一部纪录片?

台湾纪录片代表作小史

1966年/《刘必稼》/陈耀圻导演台湾第一部具有现代形式的纪录片,是当时唯一处理典型小人物生活的纪录片。

1970年/《芬芳宝岛》/黄春明等导演

由小说家黄春明、摄影家张照堂等文化工作者合力完成,首度采用16厘米拍摄、台湾电视播映规格的纪录片作品,以人文关怀角度再现台湾乡土仪典与景致。

1985-1988年/《百工图》/王小棣等导演

从一季13集做到80几集的电视纪录片,聚焦社会底层与各行各业,开始触及“人”的生活。

1986年/绿色小组

1986-1990年正是台湾社会运动风起云涌的年代,“绿色小组”因机场事件成为媒体注目焦点。小组成员陆续拍出《鹿港反杜邦运动》、《工人斗阵、车拼相挺》等纪录片,同时自制录像带送给支持会员,到处举办巡回放映说明会,以对抗被主流舆论扭曲的事实。

1991年/《人民的声音》/李道明导演(1991年金马奖最佳纪录片)

本片记录了四个反公害与环保运动事件,是一部刻意选择站在环保运动者立场的社运纪录片,向纪录片的公正客观的记录标准做出了有目的的抗拒。

1997年/《穿过婆家村》/胡台丽导演

台湾第一部在电影院做商业映演的纪录片,也是成功借由平实影像语言引起大众共鸣的人类学纪录片。胡台丽记录她的婆家村落——台中南屯“刘厝村”,影片为乡镇聚落面对城镇化建设做了第一手见证。

1999年/《我爱080》/杨力州导演(1999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影展亚洲电影促进协会特别推荐奖)

本片为导演另一作品《毕业纪念册》中主角阿正入伍后的追踪记录,一部世纪末的军人纪录片。

2000年/《流离岛影》/周美玲等十二位影像工作者(2001获邀参加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影展)

第一个标榜不让纪录片背负人文纪实宿命的拍摄计划,《流离岛影》集结12部纪录短片,由12位台湾老、中、青三代导演出海到台湾12个离岛,以拒绝预设(政治)道德义务的实践目标、强力彰显创作姿态完成这个实验纪录片拍摄计划。

2004年/《翻滚吧!男孩》/林育贤导演

被喻为台湾本土立志感人电影的《翻滚吧!男孩》,以小学体操队为记录主角,诉说新世代小孩坚持梦想的故事。

2005年/《贡寮,你好吗》/崔愫欣导演

这是一部耗时六年拍摄完成的纪录片,记录贡寮渔村一群讨海人的青春血泪与坚强意志的故事。

2013年/《看见台湾》/齐柏林导演(2013年金马奖最佳纪录片)

一部全部用航拍镜头完成的纪录片,不仅赢得了第50届金马奖“最佳纪录片”殊荣,而且不断续写岛内纪录片票房奇迹,还引发了台湾社会对环境保护的空前关注。

 

加入我们| 联系我们| 企业文化|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13 北京国际纪实影像创意产业基地(BIDC). All Rights Reserved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京)字第02629号京ICP备20020908